社區講座預告
時間 : 97年12月6日
題目:台東新興國小鄭漢文校長談小校經營
地點:還不確定
大略內容如文
將加菜金變點心費,讓孩子放學前多吃一餐;打掉學校圍牆,鼓勵社區居民參與學校活動;向家長買農產品,為家庭經濟找出路,做了這麼多努力,台東縣新興國小校長鄭漢文只有一個心願:「建立孩子對自我身份的認同,尊重家長,實現自我,證明自己的能力。」位於台東縣太麻里的新興國小,學校人數去年還有102人,今年只剩96人,位處山邊,謀生不易,單親、隔代教養多,校長鄭漢文說,年輕一輩往都會區發展,「老人失去了他的孩子,小孩失去了他的父母」,是當地普遍的現象。學校超過9成都是排灣族孩子,家庭經濟不佳,許多家長因為繳不起小孩營養午餐錢,不敢到校,怕被老師催繳,對學校活動冷淡。這些原住民的孩子,因為無法肯認自己的身份,對家庭與身份的不滿找不到出口,常常暴力相向,經常踹破學校木門。家庭經濟狀況不穩定,使得孩子看不起父母,與祖父母住在一起的孩子,也經常發生不尊重祖父母的事情。6元工作機會 建立家長信心為了建立起親子關係,鄭漢文以學校的力量做起。除了慢慢拉近家長與孩子的關係之外,家庭不和諧的因素是經濟,多數家長打零工或務農,有些則沒有工作,成天只是酗酒。鄭漢文想盡辦法幫他們,希望家庭經濟好轉,給孩子正常生活。 因為獲得企業贊助,每個孩子每天多了6元加菜金,學校將錢挪作點心費,讓孩子放學前能吃點心,不會餓著肚子離開學校,「這不只是6元的加菜金,而是創造6元的工作機會,鼓勵家長靠自己的勞力生產,這樣也提升家長的地位,他們不再因家中經濟不佳,而不敢到校,無法在孩子面前抬起頭。」鄭漢文說。不只是刺激家長勞動,願意種植農作物,鄭漢文也苦思,為其他家長謀生路。從不工作到布工作從最簡單的手帕開始,3位家長慢慢學習刺繡,為了幫助家長有經濟力,刺繡品由學校買下,或校長先代墊費用,讓她們的作品能賣出去,2年下來,現在「布工作」工作坊已經有6位家長學習裁縫,20多位學習刺繡,慢慢有了成果。「有個媽媽拿到賣作品的320元,結果哭了,因為她終於有錢給孩子買好一點的東西,帶孩子去理髮了。」鄭漢文說,那位媽媽因為沒有經濟力,在家裡被丈夫視為無用的人,經常遭到毆打,當她拿到第一筆收入時,那種心情令人感動。鄭漢文不僅把作品放在學校賣,也到處為她們佈點,希望能為她們拓展生機,成果不錯,家長收入也慢慢多,原本會酗酒的媽媽,現在忙得沒空拿起酒瓶,一雙手認真繡著她的人生。除了為媽媽們找到簡單的經濟來源,鄭漢文也透過私人情誼,找到自己的朋友來教爸爸們作木工,利用撿拾的漂流木製作成板凳、桌子後販賣,短短幾個月,已為幾位家長們賺進7萬多元,還有一位身心障礙的家長,也在這裡建立他的價值,找到他的人生方向。鄭漢文說,這不單單是經濟有了來源,當他看見這群媽媽在圖書室中認真刺繡,相互訴苦,撫慰對方的心靈時,那是一種小型的輔導諮商,透過這種形式,她們找到人的價值,生活態度也變了,孩子對她們也更為尊重,這就是他要建立的教育價值。永續校園 工程變課程不只想要改善親子關係,鄭漢文還要培養孩子對生命及生態的態度,他積極發展永續校園,從一家一樹起,陸續舉辦各種活動。鄭漢文說,學校過去如同官衙,高聳圍牆,深鎖大門,社區居民不易親近,他推動「校園我的家」活動,推倒圍牆,拆掉大門,改變校園生態,讓社區居民與孩子都願意進到校園,接近學校。鄭漢文說,學校教師會將這些永續校園的內容融入課程中,更以「工程變課程」的想法教育孩子,只要學校進行工程,就找孩子搬石頭、磚塊,裝設太陽能板,也找孩子們爬上屋頂去看,「如果只是工程,這些建築或設計沒有感情,但如果有學生參與,讓這些概念轉變成實踐的智慧,讓學生用身體去體驗,這才是教育的關鍵,也是教育的本質。」孩子一樣有成就傳統印象中,只要是「偏鄉、原民或外配」子女,學習成就一定不高,不過,鄭漢文說,新興國小的孩子這次在台東自辦的測驗中,成績名列前茅,「這是因為用心,只要教師願意用心,即使偏鄉或原民,都不是因素。」鄭漢文說,他積極與教師溝通,希望建立起教師願意教導孩子的態度,最初確實有老師不願意,但是當老師發現教學的喜悅,學生的回饋及他的自我成就後,慢慢的願意將心力投注在孩子身上,這些孩子也因為老師們的用心,擺脫了社會框在他們身上的刻板印象。從學校的門不再被踹,學校公物不再被破壞,他知道已經走出第一步。在新興國小待了10年,他慢慢建立起孩子對身份的認同,對族群的肯認,對父母的尊重,以及自我實踐,抹去孩子心中的黑暗,發揮他們最真實的自我,這是他28年情真意切的教育生涯中,最有成就感的收穫。
時間 : 97年12月6日
題目:台東新興國小鄭漢文校長談小校經營
地點:還不確定
大略內容如文
將加菜金變點心費,讓孩子放學前多吃一餐;打掉學校圍牆,鼓勵社區居民參與學校活動;向家長買農產品,為家庭經濟找出路,做了這麼多努力,台東縣新興國小校長鄭漢文只有一個心願:「建立孩子對自我身份的認同,尊重家長,實現自我,證明自己的能力。」位於台東縣太麻里的新興國小,學校人數去年還有102人,今年只剩96人,位處山邊,謀生不易,單親、隔代教養多,校長鄭漢文說,年輕一輩往都會區發展,「老人失去了他的孩子,小孩失去了他的父母」,是當地普遍的現象。學校超過9成都是排灣族孩子,家庭經濟不佳,許多家長因為繳不起小孩營養午餐錢,不敢到校,怕被老師催繳,對學校活動冷淡。這些原住民的孩子,因為無法肯認自己的身份,對家庭與身份的不滿找不到出口,常常暴力相向,經常踹破學校木門。家庭經濟狀況不穩定,使得孩子看不起父母,與祖父母住在一起的孩子,也經常發生不尊重祖父母的事情。6元工作機會 建立家長信心為了建立起親子關係,鄭漢文以學校的力量做起。除了慢慢拉近家長與孩子的關係之外,家庭不和諧的因素是經濟,多數家長打零工或務農,有些則沒有工作,成天只是酗酒。鄭漢文想盡辦法幫他們,希望家庭經濟好轉,給孩子正常生活。 因為獲得企業贊助,每個孩子每天多了6元加菜金,學校將錢挪作點心費,讓孩子放學前能吃點心,不會餓著肚子離開學校,「這不只是6元的加菜金,而是創造6元的工作機會,鼓勵家長靠自己的勞力生產,這樣也提升家長的地位,他們不再因家中經濟不佳,而不敢到校,無法在孩子面前抬起頭。」鄭漢文說。不只是刺激家長勞動,願意種植農作物,鄭漢文也苦思,為其他家長謀生路。從不工作到布工作從最簡單的手帕開始,3位家長慢慢學習刺繡,為了幫助家長有經濟力,刺繡品由學校買下,或校長先代墊費用,讓她們的作品能賣出去,2年下來,現在「布工作」工作坊已經有6位家長學習裁縫,20多位學習刺繡,慢慢有了成果。「有個媽媽拿到賣作品的320元,結果哭了,因為她終於有錢給孩子買好一點的東西,帶孩子去理髮了。」鄭漢文說,那位媽媽因為沒有經濟力,在家裡被丈夫視為無用的人,經常遭到毆打,當她拿到第一筆收入時,那種心情令人感動。鄭漢文不僅把作品放在學校賣,也到處為她們佈點,希望能為她們拓展生機,成果不錯,家長收入也慢慢多,原本會酗酒的媽媽,現在忙得沒空拿起酒瓶,一雙手認真繡著她的人生。除了為媽媽們找到簡單的經濟來源,鄭漢文也透過私人情誼,找到自己的朋友來教爸爸們作木工,利用撿拾的漂流木製作成板凳、桌子後販賣,短短幾個月,已為幾位家長們賺進7萬多元,還有一位身心障礙的家長,也在這裡建立他的價值,找到他的人生方向。鄭漢文說,這不單單是經濟有了來源,當他看見這群媽媽在圖書室中認真刺繡,相互訴苦,撫慰對方的心靈時,那是一種小型的輔導諮商,透過這種形式,她們找到人的價值,生活態度也變了,孩子對她們也更為尊重,這就是他要建立的教育價值。永續校園 工程變課程不只想要改善親子關係,鄭漢文還要培養孩子對生命及生態的態度,他積極發展永續校園,從一家一樹起,陸續舉辦各種活動。鄭漢文說,學校過去如同官衙,高聳圍牆,深鎖大門,社區居民不易親近,他推動「校園我的家」活動,推倒圍牆,拆掉大門,改變校園生態,讓社區居民與孩子都願意進到校園,接近學校。鄭漢文說,學校教師會將這些永續校園的內容融入課程中,更以「工程變課程」的想法教育孩子,只要學校進行工程,就找孩子搬石頭、磚塊,裝設太陽能板,也找孩子們爬上屋頂去看,「如果只是工程,這些建築或設計沒有感情,但如果有學生參與,讓這些概念轉變成實踐的智慧,讓學生用身體去體驗,這才是教育的關鍵,也是教育的本質。」孩子一樣有成就傳統印象中,只要是「偏鄉、原民或外配」子女,學習成就一定不高,不過,鄭漢文說,新興國小的孩子這次在台東自辦的測驗中,成績名列前茅,「這是因為用心,只要教師願意用心,即使偏鄉或原民,都不是因素。」鄭漢文說,他積極與教師溝通,希望建立起教師願意教導孩子的態度,最初確實有老師不願意,但是當老師發現教學的喜悅,學生的回饋及他的自我成就後,慢慢的願意將心力投注在孩子身上,這些孩子也因為老師們的用心,擺脫了社會框在他們身上的刻板印象。從學校的門不再被踹,學校公物不再被破壞,他知道已經走出第一步。在新興國小待了10年,他慢慢建立起孩子對身份的認同,對族群的肯認,對父母的尊重,以及自我實踐,抹去孩子心中的黑暗,發揮他們最真實的自我,這是他28年情真意切的教育生涯中,最有成就感的收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