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2008

12/22日記錄 論古道今之七嘴八舌vs社團花絮篇


左起第一位 麻辣主持人 惠如是也



這位是瓊珠,搏感情的同學,還有召雅,
藹薇,紫瀅,謝謝您們的參與跟投入!

版主是也 !速誰給我拍這麼近的!犯了我的大忌!



號稱自己永遠25歲的就是他了 自己高興就好
大家有沒有意見 ,此時無聲勝有聲!

嘿! 我帶大碗公來可以多吃一點ㄝ!

好學的美雲 ! 每星期一從新店來社大上課!


【一】吃湯圓時間 ﹝幕後花絮吐嘈篇﹞
因為昨天是冬至,特別準備紅豆湯圓與大家一起過節 ,某某大哥剛開始是拒吃!根據這位大哥的說法,說吃了湯圓就象徵又老了一歲,但我覺得沒吃湯圓往後一年做啥事都不能圓滿順利,所以這位X中先生無可奈何的吃了【還一邊吃一邊催眠自己永遠都是25歲】 委屈喔!雖然昨晚社員寥寥無幾!但紅豆湯圓下肚後加上麻辣主持人惠如是也,場景一下也熱起來了!

【二】分享與討論這學期課程
一:偏鄉小校議題
二:鄭漢文講座感想
三:參訪東山國小與崇德國小心得
四:社團情感交流
巧玲
首先對鄭漢文講座有感而發 ,鄭校長有四個想法讓她認同 。第一 要求自己也要求學校的老師 ,在人數不多的學校中,能一眼見到學生, 就能直接叫出名諱,能叫出全名更好!這是學生被重視的感覺 !營造學校是一個大家庭的歸屬感 !打破師生關係原本刻板僵硬的模式。 第二 鄭校長排斥與拒絕學生非得打流感疫苗,因為校長說 每個人體內或多或少都有抗體,自身的免疫力。打疫苗本身就在破壞人自然的身體運轉。第三 鄭校長認為有許多的疫苗,是因為在都會區消耗不了, 有危機意識的都會家長不願意給小孩打【因為疫苗大部分含汞,能延長保存期限但有毒】 所以偏鄉地區的學校就必須概括承接這些疫苗,所以反對這種不合理的待遇。第四 就算要打疫苗 不該由學校代理,應由家長帶自家孩童前往衛生所注射,政府不應剝奪家長與親子之間互動的機會!

勗琴
希望以後的講師授課方式能有互動或開放空間

瓊珠
覺得培惠的課讓她受益很多,台灣早期農村概況敘述的很精緻詳細,跟祖父相依的情境讓她感動。另外課程規劃,如影片帶導,主題明確,活動也帶的很熱絡精采,從農村介紹也打開了視野看到世界觀!再來阿淦的偏鄉議題(因為瓊珠的故鄉也是嘉義〉,所以她能感受當地家長的無奈,也知道學校是跟著中央走,人口外流的嚴重, 這些處境她能體惠 。

永中
總爺國小的裁併過程太粗暴,不符合正義跟司法程序,又忽略民意, 縣長的壓霸作風影響地方很大。

美雲
覺得同學之間,網路信件互動頻繁 ,可以想見社員間情感是有交集且濃厚的,但自己因為是第一個學期參與的,所以怕生個性又慢熱,但是我們社團氛圍有向心力,讓她感動,也慢慢能適應了。

記錄/美蓉

















12.17.2008

12月15日記錄 東亞各國偏遠小校政策之變革與發展



正中央那位就是珮琦老師




內容紀錄
◎ 東亞三國(中國、日本、韓國)偏遠小校政策的背景中國、日本、韓國近年來社會人口結構少子化、高齡化影響,因此學校佈局需重新調整。但一方面要考慮教育成本、投資效益、教育成效,一方面又要兼顧不讓學生失、輟學,這的確是兩難的決策
◎ 東亞三國對偏鄉小校困境的創新思維珮綺老師先說明此三國之義務教育、裁併背景與法令沿革。裁併偏遠小校,產生的問題如:弱勢學生之失輟學、閒置校產、教育資源浪費、民族語言及豐富地方文化的失傳等;而各國因此產生創新思維。
包括:˙中國與新農村建設結合、長期保留扶持教學點、教育資源逆向投入(不是只將教育資源投在都會)、多元辦學(政府與民間合作)、切實考慮中國的「多元一體」的文化等。˙韓國培育小而美的學校、與地方社會融合的學校、推動學校多元化的型態、增進農漁村地區的福祉、積極創造偏鄉學校作為地方居民的文化與教育中心˙日本教育必須活用社區力量,山村留學制度,學校教育邁入重視社區體驗活動、自然環境等的新階段,紮根地方之學校再造,促進生活體驗學習,農作等勤勞體驗的學習,與高齡者接觸和義工活動等
◎ 日本之偏遠地區成為教育改革的先驅地相較之下,日本的偏遠地區教育政策有積極正向的意義,因為日本將偏遠地區學校視為:˙提供作為終身學習、地方文化中心等的軟硬體設施;˙提供作為短期農業農村體驗的場域;˙提供成為教育研究的場域。日本打破原先對偏遠地區的負向看法(如:自然的惡劣條件、偏遠性、文化的停滯性、教育的低調性、社會的封閉性、經濟的貧困性等),重新賦予偏遠地區嶄新的意涵:不受都市俗惡化影響,一面活用豐富大自然與農村傳統文化,一方面重視義務教育原本功能:培養生存教育與心靈教育,於是偏遠地區被定位為「日本教育改革的先驅地」。
◎ 台灣的省思中、日、韓皆明定小校裁併辦法,但台灣目前並無明確具體政策。對於此三國的具體做法,可省思的方向為:˙思維上應從「經濟效能觀」→到「社會正義觀」→邁向「主體價值觀」。˙推崇日本的「偏遠地區教育振興法」的精神與做法,顛覆原本對偏遠地區之不利性的偏見,並對於弱勢與落後地區善盡保護角色。˙中央層級立法的必要性。˙各國均提出的創新思維,如:發展特色學校,與社區、地方發展結合,提供為地方文化中心場域,e化教室等,可成為台灣的他山之石
珮綺老師仍提出也有不同角度來看「受教權」:有人覺得讓這些弱勢孩子留在偏遠地區就讀難道真的保障他的受教權嗎?對於偏遠地區的補助經費是一般學校的二倍多,但學生的學習成效卻偏低(研究調查主因是:同儕刺激少),因此這真的有其兩難之處。
【報告】˙12月29日(週一)下午15:00〜20:00為「公共參與優先選課」;舊學員優先選課日期97年12月30日〜98年1月9日下午15:00〜20:00。˙本學期成果展(98年1月11日)徵求義工。


記錄/召雅

12.10.2008

12/8日 全球化的生活記錄

培慧上課情況 很輕鬆 且穫益良多



2007年在香港抗爭 反wto拾分鐘記錄片
抵抗全球化的趨勢
世界性組織銷減了各國的權利
自由貿易不等於公平貿易
美國霸權無所不在

照片引自反WTO在香港抗爭記錄片

【一】「世界大拼圖」遊戲:找化妝品、零食、衣物的
產銷地並猜想從投資、原料、設計、製程到銷售各階段的利潤

培慧問從產品包裝的訊息發現了哪些過去沒意識到的部分:
1 :很少商品詳細標示出各原料的產地
2: 第三世界工廠、全球市場
3:經濟導向消弭了美俄的冷戰嫌隙

培慧又問除了經濟面向之外,生活中還有哪些層面受到西方影響?
巧玲答:好萊塢的電影文化、國家的制度法規…
培慧補:家庭觀、社會意識…等全球規範性壓制了區域文化的發展

【二】看各國農民抗議WTO的短片
培慧總結:自由貿易不等於公平貿易

記錄/藹薇

美蓉補充

WTO對我們的影響

一:訂定遊戲規則的人 往往也是訂遊戲的人穫利最大

二:文化遺產一旦被打破 我們的根就越來越遠 傳統文化被西方文化所取代

結語:農業是我們的生命 生命是不能拿來賣的 反wto有你的一份 不管你在那裡


12/6 台東新興國小鄭漢文校長講座






從『不工作』到『布工作』
下午兩點鄭校長準時抵福和國中圖書館講座會場, 談到當地原住民結構性,教育與就業的困境,本身的教育弱勢加上工作機會缺乏,孩童的父母找不到工作, 面對生活的困苦,小孩無法體會大人的無奈,所以父母的位置就不在了,跟著小孩不認同自己的部落,想漂白自己。接著社區暴力不斷發生 , 小孩與婦女受家暴案例曾出不窮,校長說【婦女是對宿命低頭最清楚的寫照】。【教育孩子需要全村的力量】校長引自非洲諺語

有鑑於此,鄭校長決定整合社區文化與學校教育,也出自一份對故鄉與同胞的愛,驅使著鄭校長創造社區父母一個就業機會,心靈寄託,還有信心的養成地,甚至是孩子學習的榜樣 。當小孩看到父母的轉變…,努力工作而不是每天站在路邊喝酒‧聊天,孩子的學習態度也跟著轉變。 校長說【當媽媽的針線拿起時 , 孩子的心就定下來了】看似平凡的一句話, 但背後卻有對生活無比的艱困在, 鄭校長也說【有賴於政府機 與社會善心人士的幫助】這份熱情感動了鄭校長,在資源缺乏的小部落裡,帶領著村民漸漸的走出陰影。

鄭校長找到願意贊助布商 邀請原住民的媽媽們手工縫製各種布包 成立了《原愛布工房》另外成立了《原愛木工房》帶另爸爸們到海邊撿拾漂流木, 為了維護健康及木材的原本樣貌 所有家具都不上漆 ,不但改善的經濟狀況,也帶給他們心靈上的滿足!

校長說 , 布包所得雖只有250元,但買來一個人的尊嚴與能力,批判父母的背後是不為人知的面向,但工作反轉了過去對原住民負面的想法,社區父母觀照小孩的感覺出來了 。開啟了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價值。婦女也是射破貧窮最有力的子彈。重申對婦女投資效益的高報酬。

他告訴我們,大多數的人,不珍惜身邊所擁有的,自以為無用的東西卻愈有大用,可能性更高,把無用化為大用,重新看待萬物 ,放在正確的位置上,就能創造其價值,是不可預估的。

校長對部落社區規劃與遠景,【走師徒制】一個帶動一個, 慢慢形成凝聚力量與共識!
他講一個部落裡真實的故事,一個老婦 , 要去診所看醫生,但她身上沒錢 … 只有帶一個自己在賣的芋頭,區區的50元掛號費都窘困到無法支付, 所以跟醫師交換用她的芋頭當作掛號費可以嗎! 50元卻對她來說是跟生命失之交臂的事,有許多邊緣地區的人,是不為人知的心酸呀!

Q&A

問:如何做產業行銷 傳統產業【手工】跟主流價值下的大量化商品【機器】怎麼去應對與經營方向
答;因為社會企業有贊助碎布 所以成本較少 當然抵不過企業大量生產 但每個產品是生命跟意義的延伸 對我們來說是肯定人的尊嚴

問:社區如何經營的這麼好 校長遇到挫折時的態度
答:校長說 當一個傻瓜 要能忍受譏諷 我常被別人值疑所做的事 即使別人不認同不妥協 對我卻是一種反激勵作用 抱著自我觀照的態度 別人才能跟進

葉說:中華民國有這種校長真是不得了 值得欽佩 但建議不要用【西西里】【哈林區】來代表原住民那是污名化了原住民 能否重新換個名諱
答:我對萬事萬物抱持著尊敬的態度 重點能在於導向正確的方向

問:男人如何在社區作改變 爸爸是怎樣走出來的
答:自從原住民獵人退出了舞台 漂流木就取代了傳統唯生方式 去海邊撿拾漂流木 讓男人可以運用木材作傢俱 在自然界無用的東西發展成有用 目前社區有兩人有木工工作室

問:校長是怎樣在原住民社區啟動新的契機
答:就是傳統文化與自然的結合

今天的講座 鄭校長他面對自己 提升自我及認同 而不是鄙視自己的族群 肯定了人的存在價值
及對生命的尊重與熱忱 深深的感動與會的每個人

記錄/美蓉










12.04.2008

12/1日 社團記錄

戰後台灣鄉村農業發展與社會變遷


照片引自公視記錄片台灣世紀回味

 首先培慧帶領我們看記錄片台灣世紀回味,是以臺灣戰後農村發展為主訴求
1950國府遷台,正式將台灣由殖民經濟反轉為發展主義國家經濟。1950~1966年農業以米糖生產為主國家以壟斷資本製糖、以肥料換穀低價收購稻米,再將庶糖、稻米的出口為台灣創造了大量的外匯,累積國家資本土地改革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則奠定了台灣小農農業的基本型態國家取代地主 強化國家治理的基礎。奠定以以農養工的基礎



根據影片內容,解說台灣農業發展概況

1 : 培慧問從影片看到的農業演進
社員回應: 土地改革 從人力到機械化 不同的獸力 農業分殊
環境服務產業
2: 培慧檢討影響此變化的背後政經因素
1) 台灣農業的發展由國家控制轉為市場控制
2) 以農養工的思惟與加入國際組織的手段使農民利益被犧牲在談判桌上。
3) 社會對農業價值的漠視


藹薇/記錄

社團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