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7.2008

12月15日記錄 東亞各國偏遠小校政策之變革與發展



正中央那位就是珮琦老師




內容紀錄
◎ 東亞三國(中國、日本、韓國)偏遠小校政策的背景中國、日本、韓國近年來社會人口結構少子化、高齡化影響,因此學校佈局需重新調整。但一方面要考慮教育成本、投資效益、教育成效,一方面又要兼顧不讓學生失、輟學,這的確是兩難的決策
◎ 東亞三國對偏鄉小校困境的創新思維珮綺老師先說明此三國之義務教育、裁併背景與法令沿革。裁併偏遠小校,產生的問題如:弱勢學生之失輟學、閒置校產、教育資源浪費、民族語言及豐富地方文化的失傳等;而各國因此產生創新思維。
包括:˙中國與新農村建設結合、長期保留扶持教學點、教育資源逆向投入(不是只將教育資源投在都會)、多元辦學(政府與民間合作)、切實考慮中國的「多元一體」的文化等。˙韓國培育小而美的學校、與地方社會融合的學校、推動學校多元化的型態、增進農漁村地區的福祉、積極創造偏鄉學校作為地方居民的文化與教育中心˙日本教育必須活用社區力量,山村留學制度,學校教育邁入重視社區體驗活動、自然環境等的新階段,紮根地方之學校再造,促進生活體驗學習,農作等勤勞體驗的學習,與高齡者接觸和義工活動等
◎ 日本之偏遠地區成為教育改革的先驅地相較之下,日本的偏遠地區教育政策有積極正向的意義,因為日本將偏遠地區學校視為:˙提供作為終身學習、地方文化中心等的軟硬體設施;˙提供作為短期農業農村體驗的場域;˙提供成為教育研究的場域。日本打破原先對偏遠地區的負向看法(如:自然的惡劣條件、偏遠性、文化的停滯性、教育的低調性、社會的封閉性、經濟的貧困性等),重新賦予偏遠地區嶄新的意涵:不受都市俗惡化影響,一面活用豐富大自然與農村傳統文化,一方面重視義務教育原本功能:培養生存教育與心靈教育,於是偏遠地區被定位為「日本教育改革的先驅地」。
◎ 台灣的省思中、日、韓皆明定小校裁併辦法,但台灣目前並無明確具體政策。對於此三國的具體做法,可省思的方向為:˙思維上應從「經濟效能觀」→到「社會正義觀」→邁向「主體價值觀」。˙推崇日本的「偏遠地區教育振興法」的精神與做法,顛覆原本對偏遠地區之不利性的偏見,並對於弱勢與落後地區善盡保護角色。˙中央層級立法的必要性。˙各國均提出的創新思維,如:發展特色學校,與社區、地方發展結合,提供為地方文化中心場域,e化教室等,可成為台灣的他山之石
珮綺老師仍提出也有不同角度來看「受教權」:有人覺得讓這些弱勢孩子留在偏遠地區就讀難道真的保障他的受教權嗎?對於偏遠地區的補助經費是一般學校的二倍多,但學生的學習成效卻偏低(研究調查主因是:同儕刺激少),因此這真的有其兩難之處。
【報告】˙12月29日(週一)下午15:00〜20:00為「公共參與優先選課」;舊學員優先選課日期97年12月30日〜98年1月9日下午15:00〜20:00。˙本學期成果展(98年1月11日)徵求義工。


記錄/召雅

沒有留言:

社團顧問